听新闻
放大镜
【人大代表风采】马青:在众声喧哗中做理性智慧的引领者
2021-01-05 09:44:00  来源:南京市人民检察院  作者:蒋晓春 高洁

马青:江苏省第十三届人大代表、南京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代表、南京广电集团融媒体新闻中心,主持编辑、主持人

“眼下这个时代,谁最了解你的需求?”

“······”

“对,是网络。你手机中的APP知道你关心什么、想要什么,网络诈骗就精准地对接你、对接你的需求······”

“那我们自己是否了解自己呢?比如,你对自己的偿还能力,有准确的认知吗?不一定,比如,你想要一部手机,五千元买不起,但免息分期付款24个月,你顿时觉得自己可以买得起,然……”

2020年10月29日,“与法治同行,为青春护航—检察机关法治宣传进高校”活动在南京师范大学仙林校园举办。校园礼堂里一场以防范网络犯罪、套路贷为主题的沙龙正在进行。台下坐着300多位刚入学的大学新生,在主持人马青的引导下,听得入神,踊跃地参与讨论发言。马青向台上嘉宾、台下大学生抛出一个又一个问题。在观点的碰撞中,法治宣讲的主题层层推进,几次话题似乎要跑偏,又被她不动声色地带回。

从“走马南京”到“马青时间”

“喧哗时需倾听,沉默时需表达”这是伴随南京人近16年的《马青时间》的开场,而后熟悉的声音响起“《马青观察》交流对新闻的看法,大家好,我是主持人马青……”

面前的马青,身形娇小,长发披肩,明媚的笑容,温柔的嗓音。很难让人将她与直播间里富于理性、敏锐睿智的新闻评论主播联系起来。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的马青本与“电台主播”毫无关系,却因为热爱播音、喜欢主持,在1993年与南京广播电台结缘。没有新闻专业背景,她从“学徒”做起,学播音、跑新闻、写采访,涉足社会行业多个领域,从老年人生活、文化娱乐、税收财经、生活服务直至新闻节目。边学习边实践的这几年,让马青对社会的了解有了丰富的体验,对新闻有了自己的态度,这给她后来的社会新闻评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98年,积淀多年的马青抓住机会,开始独立做节目。

2002年,南京广播新闻节目转型,敢闯敢试的马青想发出自己的观点和声音,她向台里申请,尝试做新闻评论。说起自己第一篇新闻评论的“滑铁卢”,马青记忆犹新。当时,她创立“走马南京”,时长7分钟,嵌在一个午间新闻栏目中。第一期节目播出后不久,马青外出采访一个活动,机缘巧合的是,采访对象正好听了那期新闻评论,但并不知是马青的节目。他问马青:“你们电台是什么人都能做主播吗?”他认为,那期新闻评论将鸡毛蒜皮的小事大作文章,观点片面、以偏盖全,完全没有抓住新闻事件中的关键点。27岁的马青感到无地自容。她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做好新闻评论,“光有冲劲是不足的”,尽管自己了解了许多社会领域,但是思考力不足、抓新闻选题的敏锐性不强,对社会生活的了解还停留在表面。

挫折没有击倒年轻的马青,她在反复的自省中,更加趋于理性,不断提升自己深度思考的能力。沉淀积蓄了三年,2005年马青“三十而立”,那一年元旦她带来《马青时间》。以个人的名字命名栏目,既是电台对马青成长进步的认可,也打上了马青成熟自信的烙印。“我对新闻有自己的态度,但那只是我个人的评论。我的节目并不以说服谁为目的,我收集和呈现同类事件的不同观点、分析观点背后的立场,让听众自己选择,明晰道理。”曾经锋芒毕露的马青,柔和智慧地引导舆论、表达看法。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发展,网上众声喧哗而理性迷失,作为广播媒体人,传达理性的声音,她认为自己责无旁贷:“一个事件从发生、到众人关注、发酵、评论,在网上发展太快了。许多人等不及真相的到来,窥见一角便要定性、下结论,带着自己的情绪发泄,传播戾气和毒害,尽管最终舆论反转,但伤害的结果不可逆转”,“通过节目呈现多元观点,甚至是相反立场的观点。其目的不是为了说服你,而是告诉你另一种可能性,想让大家知道这个世界就是有不同的声音,希望大家能对事情多一些思考,耐心等待真相、多看不同的角度,多些理解,产生共情和同理心”。她希望帮助听众,突破朋友圈时代自我封闭的圈,去找到个人观点在这个时代的坐标位置。

从“新闻评论”到“人大代表”

2018年,马青有了一个新身份——省人大代表。

“做媒体多年,我常常感到自己欠缺行业的专业度,提出的观点和建议有时会浮于表面,难以抓住问题实质,特别是担任人大代表以来,更加感觉如此。”马青说到,“以前,我们经常会喊一些口号,比如‘这个需要立法’、‘这个需要法律来填补空白’……但是真正参与到人大立法工作中来的时候,我终于知道立法,绝不是一句口号就可以解决的。”一个个真实的案例摆在面前,一个个现实的“困难点”摆在台面上,看着论证会上“群儒争辩”,马青对人大代表工作有了新认识。真正代表民意,必须深入调研,倾听来自不同领域的声音,寻找最大可能、寻求兼顾各方的最优解,达成社会共识,让这个社会更有序更健康。

“做媒体容易从个案出发,而作为一名人大代表,必须要有全局观”。“评论的时候,往往容易就事论事,将目光放在个案上,但是在履职人大代表后,我关注到了数据、了解了全貌,对个案也就有了新的看法。”同时,马青越来越关注事件背后沉没的声音:“发言的网民是少数,要‘打捞沉没的声音’”。倾听不同的声音。将这些声音带到人大会上,充分发挥本职工作优势,同时也将“专业”的声音带出来,引导听众多角度思考。“专家说的话,为了精准表达,往往使用专业术语,晦涩难懂,如果不经过‘接地气’的转化,很难明白。”参与人大工作后,马青开始思考,如何让更多人更客观、更全面地看待社会事件。通过人大代表身份,督促相关部门依法履职,架起与百姓沟通的“桥梁”,将专业的意见转化成老百姓通俗易懂内容。

结缘检察

做年轻人的知心姐姐

2019年南京发生多起套路贷案件,多名年轻人受害,甚至个别引发悲剧结果。自此,南京检察机关连续两年,每年选择本地8所高校,开展“检察机关法治宣传进高校”活动,向在校大学生特别是新生,宣讲案例进行法治宣传,主题从防范套路贷、网络诈骗到禁毒、人身安全等五个方面。马青受邀参与活动。

活动之前,马青已经关注到套路贷和网络诈骗犯罪问题,掌握了许多相关情况。她依然认真准备、精心制订活动方案。她走访检察官了解相关法律法规,调研年轻人的心理特点和消费观念,拟定整场沙龙讨论思路乃至脚本。

活动现场,她却不拘泥于脚本,善于发现和挖掘受邀嘉宾专业优势和个人特点,发挥嘉宾或风趣、或严谨、或信息量大等长处,与学生形成良好的沟通互动。现场的年轻人时而逗得开怀大笑,时而陷入聆听与深思。马青每个问题抛出后,总得到不少学生的响应。有同学现场说,这样的活动真好,希望以后还可以继续。

“我很欣赏检察院办的这个系列活动。对于新入学的大学生,寒窗苦读十二年,走进高校,开始接触社会,但完全没有社会经验,这时候需要我们的帮助指导。”“活动不是说教式宣传,而是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告诉大家发生了什么,分析可能遇到的危险是什么,提出防范和解决的途径。传达给年轻人这样一些法治观念:遵守法律是我们社会行为的底线,法律的运用又是保护我们合法权益的武器。这样的沟通方式是成年人相处的姿态,很容易被大学生们接受。”

“活动中的案例宣讲人,都是年轻的检察官助理,站在讲台上,青春洋溢,无形中给刚入学的新生是一种引领和榜样。他们与大学生们基本是同龄人,也曾经是他们中的一员,用年轻人的语言讲述,有些梗是他们心照不宣的,更能打动年轻人。”

与检察结缘,马青更深入地了解检察工作,也提出了自己的希望。检察公益诉讼保护公益,非常好。希望通过完善工作机制,大胆创新探索,依法履行好宪法赋予的法律监督职能,做好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无论是在新闻评论主播的岗位,还是履职人大代表的过程,马青大踏步往前,与时代的脉搏同频跃动,在众声喧哗中做理性智慧的引领者。

  编辑:盛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