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读书日 | 送你一份南京检察独家定制的「博士检察官」书单
2018-04-23 15:47:00  来源:

   一本好书可以强大我们的思维,丰富我们的思想。

  对于检察官来说,司法案件形形色色,难免遇到不同专业方面的问题,
  只有善于读书,勤于钻研,才能正确处理一些纷繁复杂的案件,准确把握案件法度、尺度。
  春风阡陌上,四月翰墨香,4月23日是第23个世界读书日。
  在这春风十里的时刻,来自南京市检察院的五位博士检察官为大家走心推荐他们的独家书单。
  1、《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作者:M·斯科特·派克

  推荐理由:10年前,我第一次读这本书,那时刚工作不久,又初为人母,无论面对工作还是生活感觉是既新鲜又有些忙乱,而这本书给了我勇气和动力,促使自己用更加积极和自律的人生态度去面对工作和生活。
  这是一本心理学著作。本书开篇就提出“人生是一个不断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你不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它告诉我们如何自律:从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开始。它帮助我们探索爱的本质:“真正的爱,不是单纯的给予,还包括适当的拒绝,及时的赞美,得体的批评,恰当的争论,必要的鼓励和有效的监督。”它帮助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它教诲我们成为更称职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
  书中用真实的事例,深刻的语言让我们在思索中寻找自我。过去的10年间,《少有人走的路》系列书已经出到了第6本,每一本都值得我们去阅读、去思考、去学习。
  ——穆妍  吉林大学刑法学博士
  2、《从晚清到民国》作者:唐德刚
  推荐理由:遇见这本书,是个偶然。我不是史科出身,也没有过目不忘的能力,却对历史有着迷之兴趣,翻阅史书如同游历,即便不能留住所有细节,却能看着历史的风景想着如今的日月。
  这本书不同于传统的史学书籍,它充满生气,思想深厚然语言清浅有趣,内容纵横捭阖却不失严密,会翻转你对史书的印象,原来历史可以如此有趣。作者唐德刚先生以富有个性的才情和史笔为我们讲述风雨飘摇、山河破碎的清朝末世,还原了太平天国、甲午海战、戊戌变法、义和团、辛亥革命等大历史,立论公允,寓意深远。
  ——张婧仪  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法学理论博士
  3、《刑事出庭修炼手册》作者:赵鹏
  推荐理由:讲述司法技能的书,通常写得抽象乏味,也容易陷入一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生硬总结中。但赵鹏检察官的这本书,不落窠臼,干货满满,刷新了我对司法技能类书籍的印象。
  全书有一种“剧本”的即视感,因为有大量“公诉人、被告人”剧本式的对话桥段,这些精彩盘询能将读者第一时间带入庭审现场,让读者去感悟庭审的刀枪剑影和公诉人的淡定从容,也让读者从这种看似细枝末节的反复锤炼中领略盘询和论辩之美。
  不得不说,赵鹏不愧是一个脑洞大开的检察官,他还用威格摩尔的方法制作证据分析图,以宫斗剧为例阐述自己的庭审心得,跟《红楼梦》中人学无罪辩护套路,既有趣,又有益,阅读的过程,仿佛进行了一场酣畅淋漓的专业对话,受益颇多。
     ——余枫霜  南京大学法学博士
  4、《法庭内外》作者: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主办
  推荐理由:
  《法庭内外》是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主办的一本杂志,也是我经常放在床头的睡前读物之一。
      与书籍不同,杂志的印刷、出版、发行周期短,内容翻新快,能够紧跟法律与司法解释发展的脚步,可供及时掌握最新的法律知识。这套杂志总体而言属于法律适用类刊物,侧重以案说法,有很强的针对性,对于提升法律职业专业化水平具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它收集了当期的一部分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典型指导意义的案例,在判解研究方面既有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的经典解读,当然也不乏承办法官精彩的释法说理。
  通俗但并不庸俗,可谓雅俗共赏。这套杂志对我来说,既可以作为法学研究的素材,也可以作为茶余饭后的点心。
  —— 吕瑞云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民商法学博士
  5、《实质犯罪论》作者:刘艳红
  推荐理由:刘艳红教授是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也是我十分钦佩的刑法学者,这本著作也与我的研究方向关系密切。
  《实质犯罪论》以刑法学的世界眼光和中国问题为出发点,为我们展现一套精深的刑法教义学的知识图景:以实质二阶层犯罪论体系为核心构建实质犯罪论以甄别值得刑罚处罚的违法性和有责性,倡导平面化转向阶层化、由形式体系转向实质体系、在犯罪认定中由主观优先转变为客观优先的思考方法,并且以共犯论这一试金石验证了理论体系的合理性。当然,或许我们有理由不赞同书中的某些观点,但毋庸置疑的是,这部著作所坚持的刑法立场、研究方法已经引起学界和实务界的高度关注,必将影响对我国刑法未来走向的深思。
       ——杜宣  东南大学刑法学博士 
  不喧哗,自有声。 
  今天,从他们的书单里 
  一起感受向上的力量!
  编辑:南京李玲